线下流量是线上的20倍,电商会死吗?(2)
传统品牌转型举步维艰 电商如火如荼的今天,加盟店、经销商,代理商的生存空间会被持续挤压。 对于非品牌直营店而言,如果客户不在店内直接消费,而是体验后转去别的途径购买,厂商就不会把业绩和利润分配给经销商。 大部分门店会逐步变成企业的成本中心(归到市场和售后成本里),零售业的经销商作为一个行业形态,将逐步消失。 这一现象在国际一线品牌中表现十分明显。 巴宝莉(Burberry)就不惜花费 1 亿多英镑的违约金,收回品牌在中国的代理权; 皮具品牌巴利(Bally)也收回了其合作 28 年代理商华敦国际集团在大中华区的代理权; HOGO BOSS(雨果·博斯)也在今年 7 月表示将中断与澳门彩虹集团的合作,收回内地市场控制权。 目前大部分品牌,特别是主要依赖经销商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品牌。他们转型不就好了吗? 成熟品牌,转型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渠道冲突。 之前很多品牌,比如李宁和苏宁,向电商转型始终无法绕开的问题就是,和现有经销商的利益切割。 李宁从 2010 年转型电商,2012- 2014 年期间李宁公司的亏损金额分别为19. 8 亿元、3. 9 亿元和7. 8 亿元,累计超 31 亿元。 2015 年,李宁公司的销售网络恢复扩张,截至年底,销售点增加了 507 个,总数 6133 个,而经销商销售点净增加 194 个。 同年,与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京东提供产品至门店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财报显示电商占公司整体收入不到5%。 李宁现象并非个例。 有限的市场费用和促销手段,到底是给到线下经销商,还是给到自己的电商平台。 自家电商如果分流了经销商的销售额,导致经销商转投竞争对手品牌怎么处理。 等等这类问题,导致大部分品牌,特别是目前经营没有到不得不转型的品牌,电商之路都不了了之。 凤凰涅槃 我在美国匹兹堡生活了 5 年,这是一个美国传统的钢铁重镇,看这个城市球队名称Steeeler就知道。 70 年代开始,匹兹堡花了 20 多年的时间,成功地转型成为一个由金融和IT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城市的转型,并不意味着钢铁工人的转型,这些人并没有能够进入后来发展起来的金融企业,而是下岗失业。 同理可知,实体零售企业转型,不仅面临和固有利益方式的博弈,还有庞大的人员转型压力。 那该怎么办? “新零售”会以实体体验店+电商的形式出现。 那些没有庞大传统渠道的品牌,反而可以轻装上阵。 通过品牌体验店的形式,让消费者知晓并认可商品品质,现场下单,物流配送到家。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