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可能只是把你当成了电脑
有一天,孔子有个学生向他提问:“听说有件好事,是否立即去做呢?” 孔子露出一贯的蜜汁微笑,告诉弟子子路:“先得请教有经验的前辈,然后行事。”然后却告诉弟子冉术:“听到后可马上去做啊!” 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就说,老师,你怎么对子问和冉术玩两面三刀?孔子再度露出迷之微笑,做答:“冉求作事顾虑多,我有意鼓励他勇敢;子路勇敢但轻率,我有意叫他慎重。” 容毒眼装逼,因为接下来要说的可不那么儒雅: 所有的知识付费产品,今年杀不出来,明年全掉坑里。 知识付费一下子像是打了鸡血。就在今天,知乎在推出LIVE一周年之际,全面上线“知乎市场”,从一个社区变成了一个知识型的内容零售商;分答则上线了付费社区,从一个碎片化的问答类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社区。 大家似乎还忽视了另外一场重要发布,即为自媒体提供内容电商技术服务的小程序see升级至2.0。而就在上周,有赞拿出了知识付费解决方案,抢在微信付费阅读之前,横插一脚。 这厢内容付费搞得风生水起,另一边则是各类在线培训接天荷叶无穷碧。你可能不知道,连拉钩都在搞“面试培训班”——是的,你没看错,只要6999元,包你找到一份比欢乐颂还欢乐颂的工作。 这些变化还只是近来炮轰出的冰山一角。从罗辑思维变身得到开始,所有创业者都开始盯紧知识变现。这一针鸡血似乎搞得所有人都要真臂高呼:“老子空手套白狼,但值得你花钱。” 毒眼突然颤抖了,因为毒眼突然发现自己好无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知识等待毒眼去消费,真的觉得自己的大学文凭是个假文凭。 直到最近看了这么多知识付费的内容,毒眼才知道为什么前辈们经常会说,社会才是大课堂。工作缺少职场经验、创业无法逾越N道屏障、和老板沟通是要交智商税的、在家带孩子也并不意味着全无尊严……原来一个人生存在这个时代,需要交的学费真的太多了。 毒眼深感对不起老师,当年一年4988元的大学学费其实还是性价比蛮高,不仅可以学到英语、文学、舞蹈、绘画,还熟练掌握逃课、代考、扔铅球、打DOTA、勾搭学妹、约炮等多项生存技能。 最可怕的是,在毕业之后,这些技能全额返还给了老师。毒眼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背后就是一毕业就失业。 现在你告诉我,可以先投资6999元买一份职场前的训练课程,然后就能愉悦地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好吧,权且当做前置消费了。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消费真的有足够的回报么? 回归正题,这正是毒眼想说的。所有的知识付费和教育的原理都是非常接近的,其商业模式就是“前置消费”这几个字。表面上看,这和即时性交易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所有的知识在你付费之前都属于知识的拥有者,而不属于投资者。 比如,你想在职场上表现得更加从容,可能需要一个技能包,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技能包可以像U盘一样即插即用。 是的,罗辑思维曾经说过U盘式生存这个概念。而毒眼觉得恰恰相反,人脑的处理速度远不如计算机。这也意味着接入外部知识U盘后,人脑需要经过信息、数据的过滤、加工、分析、整理以及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脑会把信息误读,也会把信息记错,甚至分析加工的速度也不同,最终的处理结果也完全迥异。结论就是,同样一份知识样本,对不同的受众来说,发挥出来的可能是千人千面。 因此,前置消费后希望能获取等量齐观的效果,显然不够现实。 最关键的是,前置消费的知识付费结果可能很难量化。如何才能验证你吸收到的知识是算得上回本的? 切换下场景,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快拿到了第一笔薪水,你可能会为父母馈赠一份礼物,以示多年的养育之恩。这看似是孝道的体现,但毒眼认为,这个行为基本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子女前置投资的合理回报。 听上去有些冷酷,但现实的基础就是“进化论”。 正如此前一本《知识英雄》中所讲述的那些从中关村发迹的50互联网大佬一样,如何迎接这样一个必须和知识共同进化的时代,而同时又如何影响了这个时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储存和分析信息能力下降,其知识结构显然不能再和这样的时代融洽相处。子女作为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延续,相当于下载了父母基因的计算机,重新融入到更大的云端去获取更大的数据量、更新的信息和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对子女的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血体现,更多的连接来自于基因本身对外部环境适应的必然性。 浅层次理解,子女读书,接受教育,成为职业人群,是一件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但本质上,是一段基因的再次锻造,是计算机的系统更新,是软件的迭代。这样的前置投资的合理回报期限,就是子女可以运用相应的知识,赚到第一桶金。 当然,你必须考虑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不孝的子孙总喜欢做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背离了初衷的同时,让父母之前的一切投资化为泡影。但这并不能归咎于知识和教育本身,也不能归咎于投资。这是前置消费注定会出现的一种概率而已。没有人可以打包票,付费的知识效果一定就比免费的更加具有约束力。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押宝知识付费显然不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从教育体系即可管窥一二,一对多的课堂并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人才。注定班里表现最优异的学生只是塔尖部分。 更科学的说法是,一个课堂的学生群体通常会被教育者用“枣弧形”来概括,即少数的尖子生和少数的后进分子,而居多的中等生好像碌碌无为,最容易被老师莫然对待。 正如同毒眼的老师所言,真正决定差距的不是进校时的分数,而是离开学校时的能力。即便是同样的起点,也很难保证同样的结果。知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传递,特别是在一对多的教育环境下。 而列位,毒眼必须提醒的是,知识付费目前提供的最多形态,正是B2C式的一对多传播。无论你在喜马拉雅还是得到,你所购买的每一份课程,从点击确认付费按钮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是后果自负。 这也为何解释了为什么网上开始流传很多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出现下降。毒眼认为,并非内容质量下降——要知道这些精明的内容贩卖者绝不会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核心问题来自受众本身的个性化差异。 作为前置付费,你必须知道自己在众多受众之间,只是一个信息接收点。假如你的处理运算能力并不比别人更强,那为什么你的收获一定会比别人更大? 因此,一刀切的知识付费,只有优秀生才会继续付费,大部分的人第二年接着付费的动力就不大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教育这件事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化,古往今来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门徒众多。我们总知道有个系统性的办法叫“因材施教”。 无论是象牙塔还是社会大课堂,我们渴望接收到的信息是千人千面,但市面上热销的知识付费产品却永远是千篇一律。一切皆要靠悟性——这让人回到古训之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最可怕的是,我们生存的“后现实主义”,大家在搞清事实真伪本身之前,就习惯于把个人理念总结为知识,并急于贩卖给别人。 这不仅仅是是对事实本身不尊重,更是对知识的践踏啊。还是拿孔子的故事举例: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