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手机 数据 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迅速发展的无线网络技术

发布时间:2017-01-05 21:51 所属栏目:125 来源:协议分析网
导读:在这个“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时代里,计算机孤岛是无法想象的。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网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方面,在局域网组网上,速率从10M到100M,乃至生产出10M/100M自适应的集线器、交换机,但由于“接入点的固定和有限”,伴随着用户“移动

 在这个“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时代里,计算机孤岛是无法想象的。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网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方面,在局域网组网上,速率从10M到100M,乃至生产出10M/100M自适应的集线器、交换机,但由于“接入点的固定和有限”,伴随着用户“移动办公”的需求逐渐强烈,有线接入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另一方面,多个局域网的互连,或者由于布线的多方限制,或者因为租用专线的高昂成本,每每使网际互连遇到障碍。难道技术的发展就不能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吗?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就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所提供的“一点对多点接入”、“点对点中继”等工作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替代有线的高效高速的解决方案。而IEEE802.11协议,统一了无线网络的标准,为无线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无线局域网的演进从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了无线网的研究。在整个八十年代,伴随着以太局域网的迅猛发展,以具有不用架线、灵活性强等优点的无线网以己之长补“有线”所短,也赢得了特定市场的认可,但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无线网是作为有线以太网的一种补充,遵循了IEEE802.3标准,使直接架构于802.3上的无线网产品存在着易受其他微波噪声干扰,性能不稳定,传输速率低且不易升级等弱点,不同厂商的产品相互也不兼容,这一切都限制了无线网的进一步应用。这样,制定一个有利于无线网自身发展的标准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到1997年6月,IEEE终802.11标准。

  802.11标准是IEEE制定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是对网络的物理层(PH)和媒质访问控制层(MAC)进行了规定,其中对MAC层的规定是重点。各厂商产品在同一物理层上可以互操作,逻辑链路控制层(LLC)是一致的,即MAC层以下对网络应用是透明的(如图一所示)。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的两种主要用途----“(同网段内)多点接入”和“多网段互连”,易于质优价廉地实现。对应用来说,更重要的是,某种程度上的“兼容”就意味着竞争开始出现;而在IT这个行业,“兼容”,就意味着“十倍速时代”降临了。今年三月底,朗讯(Lucent)推出了速率与10M以太网等同的WaveLAN新产品----从而实现了“无线网达到有线网速率”这一近期目标,相对于以前无线网最大速率2Mbps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飞跃,而这其中,802.11无疑也是原动力之一。
在MAC层以下,802.11规定了三种发送及接收技术:扩频(SpreadSpectrum)技术;红外(Infared)技术;窄带(NarrowBand)技术。而扩频又分为直接序列(DirectSequence,DS)扩频技术(简称直扩),和跳频(FrequencyHopping,FH)扩频技术。直序扩频技术,通常又会结合码分多址CDMA技术。根据预测,今后几年,无线网在全世界将有较大的发展,单只美国无线局域网销售额就将从1997年的2.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亿美元。在世界无线局域网市场中,WaveLAN占有了最大的份额;从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来看,CDMA技术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为具体起见,以下重点结合WaveLAN的直扩技术介绍802.11标准的一些重要机制。

  直扩技术在IEEE802.11中的体现我们知道,扩频技术是利用开放的ISM2.4GHz的频段。也正是由于这个2.4~2.484GHz频段无需申请许可证(但发射功率受限制),因而此频段很拥挤,微波噪声最大,采取何种发送及接收技术,都将直接影响到微波传输的速率和质量。

  比较而言,直扩采取主动占有方式,跳频是被动适应。直扩技术同时使用整个子频段,信号被扩展多次而无损耗;跳频技术是连续间断跳跃使用多个频点,当跳跃至某个频点时,判断该频点是否有噪声干扰,若无则传输信号,若有则依据算法跳至下一频点继续判断。因此跳频技术的频率及传输率会变化。并且很难避免一些无谓的效率上的损耗,即在检测频点是否空闲的信号发生延迟时,因为有响应时间限制,跳频设备会以为检测信号发射失败(丢包),又会重发。因此通常情况下,直扩速率比跳频更高,系统容量(带宽,即可接纳基站的数量)也比跳频方式更大。

  让我们以WaveLAN产品为例看看直扩技术是如何具体实现的:在发射端,用数字位信号表示的源信号,与一个唯一的伪随机代码信元(CodeBits)复合,经过调制产生微波信号发射出去。这种代码信元是由代码发生器产生的唯一的高速的多位随机码(chips)。在接收端,能产生与发射端同步并相同的随机码元,按照发射的逆过程解调,即能解析出源信号。
在WaveLAN中,称作“Theseus”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产生11位随机代码信元,正是这种随机码元提供了直扩产品的“三强”。

  1、抗干扰能力强。

  我们知道微波信号传输质量低,往往是因为在发送信号的中心频点附近有能量较强的同频噪声干扰,导致信号失真。而直扩技术产生的11位随机码元能将源信号在中心频点向上下各展宽11MHz,使源信号独占22MHz的带宽,且信号平均能量降低。在实际传输中,接收端接收到的是混合信号,即混合了(高能量低频宽的)噪声。混合信号经过同步随机码元解调,在中心频点处重新解析出高能的源信号,依据同样算法,混合的噪声反而被解调为平均能量很低可忽略不计的背景噪声(如图二所示)。

  2、码分多址能力强。

  我们知道开放的2.4GHzISM频带(工业、科学教育、医学频带)范围是2.4~2.484GHz。WaveLANIEEE802.11支持2.4GHz频带下的13个子信道,每个信道占有高达22MHz的带宽,并可在2.4GHz频带下同时拥有3个完全独占的子信道,因此可将相互干扰减至最小。在每一个子信道内,依据11位随机码元对各基站用户进行编码分址。各用户使用正交或接近正交的扩频编码,各用户的源信号能被复合到同一个无线发射信道中,实现频道复用。在选择低速传输模式下,WaveLAN可在满足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需求下,支持最多80个用户的分址能力。

  3、高速可扩展能力强。

  由于独占信道且码分多址,WaveLAN的速率高。但由于在IEEE802.11标准中,11位随机码元中只有1位用来传输数据,因此吞吐量的扩展能力强。贝尔实验室新出的增强型WaveLANIEEE802.11Turbo,最大速率达到8Mbps(实际有效传输速率与10M有线网速率相同),就充分利用了这种扩展能力。相对于通用标准采用的相位变化DQPSK/DPSK调制技术,Turbo型采用了直序/脉冲位置调制DS/PPM)技术。PPM技术使用了预置的8位码元中的3位传输数据,这就使传输率产生了飞跃。用不了多久,作为被IEEE802.11委员会接受为高速方案的提案人,贝尔实验室采用CCK(ComplementaryCodeKeying)技术将WaveLAN传输速率进一步提高到11Mbps。
 
IEEE802.11协议的重要技术规定

  由于无线局域网传输介质(微波、红外线)非“有限”的有线,客观上存在一些全新的技术难题,为此IEEE802.11协议规定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机制。

  1、CSMA/CA协议我们知道总线型局域网在MAC层的标准协议是CSMA/CD,即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hCollisionDetection)。但由于无线产品的适配器不易检测信道是否存在冲突,因此802.11全新定义了一种新的协议,即载波侦听多点接入/避免冲撞CSMA/CA(withgollisionAvoidance)。一方面,载波侦听----查看介质是否空闲;另一方面,避免冲撞----通过随机的时间等待,使信号冲突发生的概率减到最小,当介质被侦听到空闲时,优先发送。不仅如此,为了系统更加稳固,802.11还提供了带确认帧ACK的CSMA/CA。在一旦遭受其他噪声干扰,或者由于侦听失败时,信号冲突就有可能发生,而这种工作于MAC层的ACK此时能够提供快速的恢复能力。

  2、RTS/CTS协议
RTS/CTS协议即请求发送/允许发送协议,相当于一种握手协议,主要用来解决“隐藏终端”问题。“隐藏终端”(HiddenStations)是指,基站A向基站B发送信息,基站C未侦测到A也向B发送,故A和C同时将信号发送至B,引起信号冲突,最终导致发送至B的信号都丢失了。“隐藏终端”多发生在大型单元中(一般在室外环境),这将带来效率损失,并且需要错误恢复机制。当需要传送大容量文件时,尤其需要杜绝“隐藏终端”现象的发生。WveLAN802.11提供了如下解决方案。在参数配置中,若使用RTS/CTS协议,同时设置传送上限字节数----一旦待传送的数据大于此上限值时,即启动RTS/CTS握手协议:首先,A向B发送RTS信号,表明A要向B发送若干数据,B收到RTS后,向所有基站发出CTS信号,表明已准备就绪,A可以发送,其余基站暂时“按兵不动”,然后,A向B发送数据,最后,B接收完数据后,即向所有基站广播ACK确认帧,这样,所有基站又重新可以平等侦听、竞争信道了。

  3、信包重整
当传送帧受到严重干扰时,必定要重传。因此若一个信包越大时,所需重传的耗费(时间、控制信号、恢复机制)也就越大;这时,若减小帧尺寸----把大信包分割为若干小信包,即使重传,也只是重传一个小信包,耗费相对小的多。这样就能大大提高WirelessLAN产品在噪声干扰地区的抗干扰能力。当然,作为一个可选项,用户若在一个“干净”地区,也可以关闭这项功能。

  4、多信道漫游
人类是无限追求自由的,随着移动计算设备的日益普及,我们希望出现一种真正无所羁绊的网络接入设备。WaveLAN802.11就是这样的一种设备。传输频带是在接入设备AP(AccessPoint)上设置的,而基站不须设置固定频带,并且基站具有自动识别功能,基站动态调频到AP设定的频带,这个过程称之为扫描(Scan)。IEEE802.11定义了两种模式:被动扫描和主动扫描。被动扫描是指,基站侦听AP发出的指示信号,并切换到给定的频带;主动扫描是指,基站提出一个探视请求,接入点AP回送一个包含频带信息的响应,基站就切换到给定的频带。WaveLAN802.11采用的是主动扫描,并且能结合天线接收灵敏度,以信号最佳的信道确定为当前传输信道。这样,当原来位于接入点AP(A)覆盖范围内的基站漫游到接入点AP(B)时,基站能自适应,重新以AP(B)为当前接入点。

  5、可靠的安全性能
贝尔实验室研制的WaveLAN比一般的IEEE802.11标准的产品的安全性更好,这要归功于其采用的直扩技术和码分多址技术。WaveLAN本身的发射功率很小,小于35mW,而且还被扩展到22MHz带宽,一方面,平均能量很低(15dBm),另一方面,不存在频率单一的载波,因此很难被扫描跟踪,这也是此项技术一直用于军事上的原因。这些是物理上的安全机制,在软件上,还采用了域名控制、访问权限控制和协议过滤等多重安全机制;并且在有线同等保密(WEP)方面,对于特殊用户,可选以下附件:基于RC4加密(1988RSA运算法则)和密码(40位加密钥匙)。
以上五点是直扩技术WaveLAN在802.11协议上的主要体现,不仅于此,WaveLAN还具有自动速率选择、电源管理、抗多径干扰等多项功能,在使用维护方面,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提供了可升级的网管软件。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之道

  标准的制定、技术的进步,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无线网的应用很广,当你布线有困难,或当你租用专线感到太贵和不方便时,你就可以考虑使用无线网。在802.3标准中,MAC帧中只有两个MAC地址,分别是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而在802.11标准中,MAC帧中有四个MAC地址,配合控制字段中的两个控制位选择,能够表示源地址、目的地址、中转地址和扩展地址,使得无线网的接入灵活自由,组网方式可依需求多变。以下结合WaveLANIEEE802.11介绍一下具体组网方式。

  1、对等方式的WaveLAN(如图示三)

  对等(peertopeer)方式下的局域网,不需要单独的具有总控接转功能的接入设备AP(AccessPoint),所有的基站都能对等地相互通信。并不是所有号称兼容802.11标准的产品都具有这种工作模式,而WaveLANIEEE802.11产品对应这种模式的是AdHocDemoMode。在AdHocDemo模式的局域网中,一个基站会自动设置为初始站,对网络进行初始化,使所有同域(SSID相同)的基站成为一个局域网,并且设定基站协作功能,允许有多个基站同时发送信息。这样在MAC帧中,就同时有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初始站地址。在目前,这种模式采用了NetBEUI协议,不支持TCP/IP,因此较适合未建网的用户,或组建临时性的网络,如野外作业、临时流动会议等。

  2、接入方式的WaveLAN(如图示四)

  这种方式以星性拓扑为基础,以接入点AP为中心,所有的基站通信要通过AP接转,相当于以无线链路作为原有的基干网或其一部分,相应地在MAC帧中,同时有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接入点地址。通过各基站的响应信号,接入点AP能在内部建立一个像“路由表”那样的“桥连接表”,将各个基站和端口一一联系起来。当接转信号时,AP就通过查询“桥连接表”进行。由于WaveLAN的AP有以太网接口,这样,既能以AP为中心独立建一个无线局域网,当然也能以AP作为一个有线网的扩展部分。

  3、中继方式的WaveLAN(如图示五)

  中继是建立在接入原理之上的,是以两个AP点对点(PointtoPoint)链接,由于独享信道,较适合两个局域网的远距离互连(架设高增益定向天线后,传输距离可达到50公里),局域网既可以是有线,也可以是无线。因为WaveLAN采用中继方式的组网模式多种多样,所以统称为无线分布系统(WirelessDistributionSystem)。正是在这种模式下,MAC帧使用了四个地址,即源地址、目的地址、中转发送地址、中转接收地址。
接入方式和中继方式支持TCP/IP和IPX等多种网络协议,是IEEE802.11重视而且极力推广的WirelessLAN主要的应用方式。从中美两国的应用实践来看,美国较推崇接入方式的应用,而我国应用中继方式的更多。美国已进入信息时代,移动计算设备很普及,非常强调利用信息的便捷性、流动性;中国正踏在时代的门槛上,公共数据网还不是十分发达且价格昂贵,中继方式就成为很好的替代方案,这大概就是国情的不同使然吧。



文章转载地址:http://www.cnpaf.net/Class/WLAN/0532918533029212.html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