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之上,智能投顾怎么突然失声了?
智慧金融一直被认为是AI目前最被看好的落地领域,特别是智能投顾。虽然在欧美国家,智能投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可是我国,情况似乎并不明朗。 作为银行系首家上线的智能投顾,摩羯智投无论是体量还是影响力上都榜上有名,虽其规模已超80亿,但其未设置风险评测机制,基本处于以销售为导向的阶段。而宜信旗下的投米RA,最初上市时主打海外投资,去年6月推出人民币版本,其风险等级共9等,无论最高还是最低,反反复复就是8只基金,对大额用户而言,显然风险不能分散。除了摩羯智投外,其他多家智能投顾们少有向公众袒露其资产管理规模的,个中原因就值得玩味了。 为什么智能投顾这把火似乎还没有燎原之势? (瑞士银行设在美国的交易场2011年和2016年的对比) 智能投顾之困局: 雾里看花还是蓄势待发? 我国的智能投顾从万众期待到门可罗雀,智能相对论认为主要有几点原因: 1、缺乏生长的土壤,智能投顾概念重于形式。 Wealthfront是美国最知名的智能投顾公司之一,主要目标客户是有充足的现金流,却没有时间精力和投资知识来打理自己资产的年轻人。投资的准入门槛很低,设定为5000美元,10000美元以内不收取管理费(超过部分费用约为0.25%),交易程序也被大大简化,增长速率非常快,在2018年初就已经管理了100亿美元的资产。 而我国当前市场上正常的智能投顾均以公募基金为资产标的,通常其认购、赎回、托管成本和管理费用综合达1%-2%,是国外智能投顾的2-8倍。 智能投顾的实现基于对细分产品的量化,国外的智能投顾投资组合主要以ETF为主。目前美国大概有1600只ETF,共2万多亿美元的市场,而中国仅有100多只ETF,大多数为股票,没有债券、大宗商品和针对不同的产业的ETF,不能做到分散投资,有效配置资产更无从谈起。因此,现在很多所谓的智能投顾,只是投资经理根据自己掌握客户的投资偏好做统计并推介投资方案,本质上还是披着人工智能‘马甲’的传统投顾业务。 同时,智能投顾涉及到投资咨询、产品销售和资产管理三块业务,而国内这三块牌照是分别发放和监管的。由于是纯线上的平台,监管难度非常大,监管层也处于观察阶段。 因此现阶段,智能投顾依然处于概念重于实质阶段。未来将如何走,还有待进一发展。 2、大数据大而不“精”,深度学习黑箱迟迟难揭。 人工智能发展起来的关键是有了大量的数据,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发展80%归于数据的丰富,20%归于算法的提升。 在金融行业,数据极易标签化,这给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发展极大的利好。然而,从数据大上来说,智能投顾所获得的数据还不够多,这个不够多不是指数量上不够,而是指维度上的单一。 智能投顾主要是基于用户画像和资产刻画提供精准服务。用户画像需要投资者交易行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而我国客户的投资行为习惯非常脆弱,客户是基于长期被动投资、指数投资还是主动投资,带来的结构对智能投顾的挑战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客户的风险画像有时候很难精准表述它的特征。而资产画像需要对金融产品,以及结合市场的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国内目前在这块上略显薄弱。国内拥有成体量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公司很少(BATJ等寥寥几家), 而拥有优质数据资源的公司组建了牢不可破的数据封闭体系,并不能很好的互通,再有就是数据整合模式不成熟,缺乏大的平台型数据公司,造成有价值的数据过于分散,接入成本高。 如果算法在智能投顾赋能中占比20%,那深度学习起了至少一半的作用。据说深度学习领域所认可的人才分两种。第一种是开宗立派的人物,比如发明CNN(卷积神经网络)、DNN(深度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的宗师级人物。还有一种,是真正能够把参数调好的人,这极其稀缺。比如对于多层神经网络,是设置10层、5层还是7层效果最好?每层都有很多参数,应该输入多大的数据量才会产生理想结果,这是一个经验值,甚至没有规律。比如当你输入大量数据后,得出一个结论后,你没办法回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甚至你无法证明这是最优解。所以深度学习最大的问题是黑箱。 在我国对金融与科技领域的高压监管下,你显然无法向监管机构充分解释神经网络的运作原理。 3、背后的商业逻辑未变,即配置资产和金融服务的属性没变。 传统投资顾问由专业人士担任,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由于人力成本高,传统投资顾问的管理费普遍高于1%,且边际成本下降不明显。但基于计算机算法辅助的智能投顾,管理费普遍在0.25%-0.5%之间,边际成本随客户增多而下降,边际效应明显。 但是,相比于传统机构,智能投顾公司投入市场和运营的花费却很大。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先砸钱做用户量。但是,这样就增大了获客成本。这就难免使投资者感到疑惑,估值这么高,你的核心竞争力呢?慧牛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其产品创新乏力,和投米、灵犀智投区别不大,均是基于风险评测得出投资组合,产品同质化严重不说,其基金数量极少,风险很大。同时,智能化程度不高,公司盈利率也并不理想。 智能投顾想要颠覆传统投顾似乎还为时过早。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认为颠覆性分两种,新市场颠覆——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低端颠覆性——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而智能投顾想要颠覆传统投顾,似乎还为时过早。 智能投顾接下来该怎么破局? 虽然与人相比,机器不会疲劳,可以24*7小时工作,对数据拥有更强的记忆力和掌控力,但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是时候打破这一迷雾了。 1、优势互补,技术与流量的结合 上文提及的Betterment,辛苦10年积攒20万用户,资产管理规模100亿美元,在短短两年内,就被老牌资产管理机构Vanguard超越,Vanguard当前管理规模是830亿美元,已经是Betterment的8倍。智能投顾的竞争优势是品牌,而品牌恰恰是老牌资产管理公司的强项。品牌弱,则获客成本高。高财力、高信任的用户,转化成本不是独立智能投顾所能接受的。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