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不仅是新技术,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
9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际合作中心”)举办第三期“国合党建讲堂”,邀请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作题为“以大数据思维助力创新发展改革工作”的专题讲座。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黄勇主持讲座,中心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干部参加学习。 9月19日,在天津举办的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于施洋代表报告编写组在会上作了介绍。该报告的发布,能够为国内外各界了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自2016年开始,国家信息中心已经连续3年利用大数据技术反映‘一带一路’的建设进展和成效。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有了具体应用案例。”于施洋在“国合党建讲堂”上表示。 黄勇表示,邀请于施洋作为第三期的主讲嘉宾,正是为了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学习把握大数据更好创新发展改革工作,如何实现大数据应用与国际合作中心政策研究和业务实践的深度融合,如何利用大数据促进工作实现质量和效率的大幅跃升。 数据增长给政府管理带来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数据建设并明确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 在2个小时的讲座中,于施洋围绕“开拓思维”、“创新应用”和“凝聚价值”三方面详细介绍,7年的大数据工作经历,使得他对于目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了然于心。 于施洋说,目前数据增长已经进入爆发期,美国和中国是增长极,且非结构化数据占比很大。“所谓非结构化数据,就是指数据和数据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数据。比如,一张个人简历表中的数据,都是跟某个自然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类似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视频音频、位置服务等各种应用上也会产生大量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这样的数据就是非结构化数据。”于施洋举例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出现,而如何处理和应用好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成为非常重要的议题。 大数据的增长已经对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挑战。“其首要表现就是,在宏观经济预测方面后知后觉。比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有些方面并没有成功预测,而有关方面通过阿里巴巴平台上中小企业融资的数据提前预测到了。”于施洋表示,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掌握大数据技术,而类似国家信息中心这样的智库单位,就更需要转变思维,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 于施洋在现场举了一个用大数据技术核查地条钢企业是否“死灰复燃”的例子。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中频炉等熔化,不能有效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地条钢企业往往设备简陋、根本不采取任何环保措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恶劣污染。 为了有效监测被取缔的地条钢企业是否“死灰复燃”,于施洋团队只依靠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拿到的被取缔企业名单、地址和被取缔时间,就成功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到了远程监测。“我们抓取了被取缔工厂地区每天的手机用户数量、用电量、空气指数、招聘信息等共10个指标,通过特定算法来最终标记每个工厂。最后我们给出的报告中,有部分工厂是‘死灰复燃’可能性在99%以上;部分工厂不确定;部分工厂基本没有再开工。”于施洋表示,尤其是“手机用户指标”非常好用,这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工作,那些测算得到“死灰复燃率”在99%以上的企业,如果去现场检查,一定不会白跑一趟。 智慧发改更要靠大数据技术助力 “大数据技术很复杂,因此掌握方法非常重要。”于施洋表示,经过7年的工作,他们团队总结了十二字方法——动态本体、属性关联、时空展现。 “我们发现,监测新生企业存活率、就业情况、社保医保情况等,都离不开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这两个本体。因此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正在建立两个本体库,在每一个库里,都会尽可能搜集更多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信息,给他们的每项特征都分别打上标签,方便后期抓取。”于施洋表示,其中企业法人的本体库已经建成,自然人的本体库是今年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有了这两个本体库,大数据技术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 “大数据不但是一项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期待发展改革部门的相关数据也能尽早打通,真正实现智慧发改。”在讲座的最后,于施洋说道,大数据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价值观才是大数据分析的核心,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数据发展观。 讲座结束后,黄勇代表国际合作中心向于施洋表示感谢并说道:“大数据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发展改革工作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的重要抓手。国际合作中心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执行‘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一系列国际合作机制的主要机构,要充分学习,切实担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全委中心工作的职责。” 相关阅读: 公共服务要有“大数据思维” 憋瞎说,大数据不是你想的那样 大数据处理的未来:边缘计算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