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大数据,打造“小草诺亚方舟”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扎赉诺尔百年露天煤矿修复后的照片(2018年9月5日摄)。(受访者供图) 让沙化裸露的草原重现草长莺飞,将沙石遍地的荒滩变为城边草原,为千疮百孔的矿山恢复百年前的绿色……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但也造成资源环境大量损耗破坏。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草公司”)应运而生,用一株小草带来清新的绿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美景修复重现。 师法自然 顺应地情 开创适者生存的乡土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城市兴起建设开发、绿化美化的风潮,蒙草公司也涉足其间。“那时候进口草坪占市场份额90%以上,因为没有国产草坪,而且大家普遍相信国外的产品。”蒙草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回忆说。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虽然绿化效果出来了,但进口草坪非常耗水,养护成本高、生命周期短。王召明带领蒙草公司放弃高利润的进口草种,选择家乡草原无人重视的乡土植物草种,从此走出一条“因地制宜,适者生存”的生态修复道路。 多年来,蒙草公司从大自然中选取抗逆性最强的乡土植物,然后进行引种、驯化,目前已培育出160余种可应用在生态领域的乡土草种,它们普遍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低碳、低成本”和“高存活率”的特性,被统称为“蒙草”。 研究数据表明,“蒙草”草坪比进口草坪节水30%以上。相较于国外草种,“蒙草”存活更久、后期维护费用更低,进口草坪生命周期一般为3至5年,后期会出现大面积的退化现象,而蒙草采用多年生草本植物建成的植物群落,实现植物本身的动态平衡,存活时间可达10年以上,养护费用仅仅是进口草坪的1/2。 立足国情 自我开发 推行草种业的企业化运作 内蒙古大草原,拥有近2500种植物,草种资源十分丰富。在驯化乡土草种的过程中,蒙草公司很早就意识到挖掘保护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多年来,蒙草人几乎走遍了北方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并将业务布局拓展至西藏、新疆、云南、陕西等地。 “收集种质资源,驯化研发适合当地的草种,是每到一处的首要任务。”蒙草公司藏草研究院负责人说,蒙草公司采集草种最大的不同是,将科研与应用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合推广应用的物种,并调查清楚当地的植物结构和生态系统现状,为以后在当地开展生态修复项目打好基础,同时抢救性保护野生草种,等将来生态系统修复后再让这些种子重获新生。 截至目前,蒙草公司已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2000余种,植物标本2000余种、33000余份,土壤样本40万余份,正在为中国打造一座世界级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草业专家任继周认为,种质资源是一种国家战略资源,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蒙草公司多年来能坚持挖掘保护乡土草种,将草种资源和草种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国家战略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建立起种质资源库是百年大计。 采集数据 搭建平台 探索生态治理的智能化方向 生态修复行业正成为一个新的市场风口,但生态修复工程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其地理环境、植物习性差异巨大,传统治理方式需要工作人员多次赴实地调查,技术难度大、修复成本高、科学性不足。 蒙草公司将多年实地经验取得的一手生态信息转换为基础数据,构建起蒙草生态大数据平台,只需点击一个地图坐标点,就能获知该区域在历史上水、土、气、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资源情况,结合蒙草现有的种质资源积累,就能为当地提供最接近原生状况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案,迈向生态治理的大数据时代。 借助生态大数据平台,蒙草公司已完成上千项优质工程,包括将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脚下的乱石荒滩恢复成历史上的草原景观;解决百年老矿扎赉诺尔露天煤矿明火燃烧、地质蠕动、地下渗水等问题,其中矿区已成功生长原生植物50多种,逐步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蒙草公司执行总裁高俊刚表示,目前已为内蒙古、西藏、青海、陕西等多地建立生态大数据平台,用大数据指导草原、青藏高原、祁连山、三江源、秦岭、黄土高原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只有依托“大数据+草种业”的科学体系,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同时有助于研判、预警生态发展趋势,根据区域生态提供经济发展决策依据,成为生态的“智慧大脑”。 相关阅读: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枣庄建设高标准大数据产业基地 “数据观”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传播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创新力量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