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非互联网天下 普通企业也能使用大数据
大数据,无疑是当前商业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舶来品,中国的“大数据”时代起步略晚,但无论是否理解“大数据”本身的含义,企业也都愿意和“大数据”扯上点关系,似乎不折腾点“大数据”,企业就被认为是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每一家企业无不希望在纷杂的数据中,找到些“元宝”,觅得一些行业内“弯道超车”的机会。
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什么?是数据;数据的金矿又存在哪里?企业管理者自然而然会联想到IT企业。诚然web2.0时代开启后,网络就不在是企业一方的舞台,人人都可以通过一根网线能够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自然而然的,如今的互联网企业拥有海量的数据,拥有大数据分析的天然基础。另一方面掌握“大数据”先机的则是使用“芯片”的各类设备制造企业,在机器中植入小小的芯片,就可以记录用户的各项操作使用行为,也为用户行为分析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当然,在大数据浪潮中少不了的是大型连锁超市、金融服务中心等掌握具体消费信息的行业领域。因而我们也看到,在各类介绍“大数据”的书籍里,案例中大多出于以上的行业,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然的会积累大量的数据。那是不是游离在这些行业之外的企业就和“大数据”绝缘了呢?是不是这些企业拥有这样的数据就够了呢?
数据有五大类别,“大数据”并非只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
企业掌握的数据通常有几个类型:一类是网络数据,通过互联网加载代码记录用户的浏览及点击行为,从而记录下海量的网络浏览点击痕迹数据;第二类数据是通过或者芯片记录的产品使用痕迹数据,当然还有一类数据是消费行为痕迹数据,它为少数特定行业企业所有并且数据跨越了多类产品、多个行业,如超市掌握的每笔消费数据记录、淘宝掌握的店主的销售往来信息等。但这三类数据首先只集中在特定的行业或者企业中,互联网行业或者设备的生产制造业、零售行业是掌握这类数据最多的行业,此外这三类数据的特点在于“人们在无意识下自然”产生的,因为它难以与消费与使用的“人”建立联系而显得“生硬而不够鲜活”,因此使用这类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关联但往往难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联,能够发现消费特点但有往往难以在精准营销的执行层面加以转化—毕竟,我们往往不知道具有这些行为的都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多大年龄,处在什么样的家庭生活阶段……当然,另一类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缺陷,企业内部的销售、客服部门往往会记录更多这样的信息,能够对“人”本身进行更多的补充描摹,但这类数据往往数据时效性比较弱,数据库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信息错误率较高。但企业似乎忘记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下,个人自媒体爆发带来了海量的数据,“粉丝”的关系让企业得以区分社会化媒体中个人与企业品牌的远近关系—作为第五类数据,“自发”的特点保证了信息准确性,“自媒体”特质对理解企业目标群体不乏一个近乎免费的通道,而它恰恰不受特定的行业限制,为一般行业企业涉水“大数据”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