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泛零售数智化要如何做?
发布时间:2022-01-07 15:59 所属栏目:125 来源:互联网
导读:01 扫雪危机 坐标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人群熙熙攘攘。地摊上,玉器、书画、钱币、木器、古币散摆了一地,客人一屁股稳坐在摊口的破皮子小马扎上,粗糙的手指反复盘弄一个炭黑色老底子铅酒壶,把玩将近20分钟了,摊主无动于衷。 这位摊主,难道要等客人摸到铅
01 扫雪危机 坐标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人群熙熙攘攘。地摊上,玉器、书画、钱币、木器、古币散摆了一地,客人一屁股稳坐在摊口的破皮子小马扎上,粗糙的手指反复盘弄一个炭黑色“老底子”铅酒壶,把玩将近20分钟了,摊主无动于衷。 这位摊主,难道要等客人摸到“铅中毒”了才看出来“购买意愿”吗? 计算机里的人工智能可明白着呢,每当用户点商品,加购物车,翻详情页,读评论……它就一通忙活。因为这些用户的动作,可太重要了,这可是人工智能眼里宝贵的“用户实时反馈”,用于准确判断用户兴趣。 假如一位京东APP用户也选购商品20分钟,人工智能过了三天三夜才懵懵懂懂反应过来“用(购)户(买)兴(意)趣(愿)”。那就永别吧,人工智障。 发现兴趣是第一层功力,还要发现兴趣是变化的。剁手党总是善变,一会爱这个,一会爱那个,兴趣变,品味变,潮流变。如果推荐商品的时候,用户看了20分钟鞋子,兴趣已然消耗殆尽,APP还在一(傻)味(傻)推荐鞋子,APP离被卸载的悲剧,也不远了。 总而言之,卖货,要反应快。体现在计算机里的人工智能身上,就是实时性。反应越快,越能“做成买卖”,所以,实时性是人工智能做零售这门生意的时候的IQ水平。打分标准很简单,效果好,IQ高。延时多,效果差,IQ低,俗称傻呼呼。 目前,整个科技界公认的做法分两步。 第一步,把AI模型做得很大。足够大,才能在这么大规模的群体中精准刻画用户特(兴)点(趣)。第二步,在这个大体量压力下,性能还要好。 说白了,就是在山崩雪啸中清理雪道,难度可想而知。当AI模型超大(TB级别)的时候,传输,更新,就好比把富士山的雪块,全部搬到北海道去。 那应该怎么办呢?答案不是搬雪,而是扫雪。 “扫雪”的水平要高,及时又精准。 及时扫雪,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和我都用京东APP,这些海量参数里,有一批参数表达了你,有一批参数表达了我。你点击了,就是你的用户行为有反馈了,及时更新你的参数(特点)。 精准扫雪,举一个例子。一大堆雪,要能区分,是谁家门口积雪。扫错了门前雪就是错误地更新了别人家的参数(特点)。 在来京东之前,他曾担任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英文名字是Paul,发音简短上口,所以,大家日常称呼,Paul总。2013年,Paul总初到京东,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场景多,需求多,研发团队忙得脚打后脑勺。谈创新?谁也顾不上。Paul总说,这样不行,京东研发体系是采销体系的坚强后盾。他在一张神秘蓝图的留白处,批了八个字:标准、自动、规范、智能。 02 最骚操作 追溯八年时光,再看烟火热闹。 那些年,虽然生意亮眼,但是技术欠些火候。Paul总在谷歌公司的时候,曾经穿越谷歌与必应搜索世纪大战的硝烟,战绩斐然。在他心里,无论业务是什么,技术实力要对标硅谷。 顶尖人才需要愿景驱动。于是,Paul总用这张神秘蓝图招揽人才。 2014年春,Paul总面试了一位年轻人,包勇军,他身形挺拔清瘦,对技术的热情像白色水蒸气一样往外冒,简历里写满全球顶尖项目,反而很少有人提他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据说,包勇军看过那张神秘蓝图后,转身就入职了,带广告算法团队。 有一件事,大家都知道。 Paul总的身上,没有时差,一直过着中美两个时区,电话会议开到深夜,一觉睡醒,京东ME里总有Paul总的指导性留言。次日清晨的技术选型会上,又见Paul总的身影。 团队在Paul总的领导下,避大坑,绕雷区,躲弹片,不恋战,从不为了技术而技术。只为速穿火线,荡平山头,拥兵破阵,策应业务,用技术驱动零售。 时光流转,代码质量被史无前例地提升,技术在业务场景里加速创新。Paul总当初定下的目标没有变,标准、自动、规范、智能。想做到这几点,绝对少不了一个强大的算法底座。算法和算法底座虽为两件事,但又密不可分,刚柔并济。干的活完全不同,还又要彼此理解。 一般来说,一个业务场景,由一个算法团队负责,一个算法底座团队来打配合。表面合理,本质错误。若是日后业务场景里的算法数量翻10倍,算法底座团队数量是不是也翻10倍?一路放任,无法无天。 这打法又俗称“堆人战术”,明显是错的,来一个工单,堆一波人。这就好比下雪了,派人扫雪,下大雪了,派更多的人扫雪。可是效率呢?技术研发很少讲绝对,但是“研发人效低了”绝对不行。 认错很难,尤其是错了很久之后。所以,早期判断,弥足珍贵。 包勇军是怎么干的呢?他把队伍分成两路,上路纵队专攻算法,下路纵队专攻算法底座。上路猛冲狠打,下路火线支援。算法冲锋,算法底座支援。战场上,增援和冲锋同样重要。否则一味冲锋,孤军惜败。 软件开发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但也有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尤其是工程越大,重复性的工作越多,还容易引起混乱。得有个“以一顶百”的东西,这个“顶”有顶住、支撑之意,这个东西就是“算法底座”,也有人管这个叫“中台”。 你用,他用,都要用,有一种公共属性。 所以,“算法底座”让所有团队共用,从人力角度,整支部队就能“缩编减冗”“效率大增”。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堆机器、堆人力,都无法在数据的快速膨胀、业务的高速增长和平台的稳定易用高效上取得比较好的平衡。 理论上讲,线上业务离不开人工智能算法,几亿用户,几十亿量级商品,没有算法,京东“停摆”。事实上讲,更是如此。 如果你不信,那得先了解一下,那些人工智能算法是什么样的。 全世界所有电商公司的人工智能算法,都是为了提高购买率(点击率CTR和转化率CVR)。不搞技术就不用记这个,请记住“点击”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可是网购界的“最骚操作”。 推荐算法做什么呢?比如,预测每个商品被用户点击的可能性,预测用户点还是不点,点的可能性大的排在前面。网红奶茶店门口,人排队。反过来了,货排队,人不排队。当然,这是推测出来的,换一拨人,这个思路可能完全不对。 (编辑:ASP站长网) |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