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东 造芯片不只靠顶级人才,还要有产业工人大军
发布时间:2021-12-29 14:24 所属栏目:15 来源:互联网
导读:史无前例的全球性芯片短缺已波及手机、汽车、游戏等各个产业,业界有观点称,缺芯持续的时间已从此前预估的持续至 2021 年下半年,延长到 2-3 年。中国在这场缺芯潮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机会与挑战。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 年芯片进口量激增 20%(984 亿个),
史无前例的全球性芯片短缺已波及手机、汽车、游戏等各个产业,业界有观点称,缺芯持续的时间已从此前预估的持续至 2021 年下半年,延长到 2-3 年。中国在这场缺芯潮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机会与挑战。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 年芯片进口量激增 20%(984 亿个),达到创纪录的 5435 亿个,进口总额 3500 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准。今年以来,中国晶片进口量仍大幅增长,第一季、上半年和 1-9 月的芯片进口年增率分别达 33.6%、29% 和 23.7%。 芯片需求长期处于增长状态,中国本土的芯片产业短板在全球缺芯的背景下暴露愈加明显。受短期的市场供需失衡和长期的技术卡脖子双重制约,加剧了芯片荒的现状,尤其对于中国产业链主体而言。 “不要指望短期内能够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以为我们国家重视了,大家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我们很快就能把‘卡脖子’的问题解决,这样的想法是非常荒谬愚蠢的。它是一个寂寞的长跑,在科学领域是这样,在技术领域也是这样。”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对网易科技说。2018 年,刘亚东任总编辑的《科技日报》开设“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报道了 35 项卡脖子技术而引发业界热议。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2021 年 9 月将《刘亚东:我提出卡脖子问题三年了,许多人还不明白,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一文转发给华为内部论坛传阅。 刘亚东对网易科技说,芯片制造之难,难过造原子弹,这中间有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在本次访谈中,他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刘亚东:造芯片不光靠顶级人才,还要有产业工人大军 一,芯片短缺是暂时的,但解决卡脖子问题需长年累月努力 网易科技:目前芯片短缺、供不应求的原因是什么? 刘亚东:目前全球性的芯片短缺,我觉得是暂时的供需失调。 有比较重要的有几个因素导致,一个是疫情影响到材料来源、生产供应等,不仅是中国,国外也受到影响,可能国外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第二个原因,我想是由于美国制裁华为等中国企业引起的这种恐慌,造成一些企业囤积芯片。第三个就是一些新兴领域发展比较迅速,比如像 5G、人工智能居家产品等产业增长比较快,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芯片需求的增加。 但我认为现在的芯片供应链上不存在结构性矛盾。在整个供应链上,它是一时的失调,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供需常态,在产能增加以后,供需关系会缓解。目前全球芯片短缺也是一样,它不会持续太久,估计半年一年的时间就会得到解决。 网易科技:当前全球芯片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怎么看我们国家芯片产业上的短板? 刘亚东:一枚小小的芯片,是迄今为止人类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它不是大家理解的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有众多产品的产品群或含有众多技术的技术群。芯片的产业链很长,大致可以分成芯片的设计、制造以及封装测试这三大块。 困难最大的是制造环节,我想也是我们差距最大的一个环节。这方面我们要追赶起来,可不是短期能做到的。 网易科技:封测和制造相比,可能技术含量比较低,所以我们发展很好,可以这么理解吗? 刘亚东:是这样,半导体芯片的封测,相对来说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相对更容易做,而且我们国家布局比较早。虽说最尖端的最高级的封测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但是大量的一般应用的这种中低端技术完全能够做,而且做得很好,这是在半导体产业链里面,我们做得最好的一块。 网易科技:您说到华为海思在做的芯片设计,与国外相比还有 3、5 年的差距,怎么理解? 刘亚东:设计领域像华为海思应该说这些年做得不错。但从设计的角度讲,几大块,比如在随机存储器这种芯片领域里,我们的差距是比较大的。 随机存储器世界上主要的几大厂商,美国、韩国和日本都占了,我们也在做,但在市场上非常边缘化。比如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据说有望打破国外的垄断,究竟能不能实现还得看。 第二个微处理器,我们通常讲的像 CPU、 GPU,还有像 FPGA 这种可编程的逻辑处理器等方面我们也是很落后。这些通用的芯片都是被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垄断,这方面的厂商我们也有,比如紫光展锐也是做微处理器,已经成功地作为手机芯片被应用,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国产的处理器芯片还是属于中低端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不大。我们有的时候做一个芯片利润只有几毛钱,跟卖白菜差不多。我们的芯片主要集中在各种小家电产品的控制器方面。 (编辑:ASP站长网) |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