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创造性策略,让你的产品逆袭「短平快」来俘获用户(2)
比如,最常规的做法是: 找到一些志愿用户,先拍摄一段使用产品前的记录视频,谈谈用户的困惑,痛苦;然后时隔一段时间,再拍摄用户使用产品后的视频;最后拼接成同一个人未来的自己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的视频作为产品的宣传方案。类似道理亦可制成文字版方案。 又或者,对于参加健身、培训的用户,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提前将“参与后”的成效,比如用户被健美后的照片(虚拟)制作出来,供用户参考等等。 既然我们可以制造虚拟的“时间距离”来让用户的决策重归理智,我们自然也能够利用“空间距离”达到类似效果。 三、制造“空间距离”假象:耳边播放国外的炮声就拿“不熬夜”或者“坚持运动”来说,如果我们作为个人,想要养成这些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先想下,当我们在熬夜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潜意识反应是将“熬夜”的“即时好处”作为心理参考点,然后与“不熬夜”的“未来好处”进行对比了:前面已经充分论述,这样对比,显然我们倾向于熬夜。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完全可以重设“心理参考点”啊,为何不将“熬夜的好处”与“熬夜的坏处”(而不是早睡的好处)进行对比呢? 当然,你可能会说:熬夜的坏处也是需要“时间跨度”才体现出来啊。 是的,但是,我们却能够轻易的通过拉近“空间距离”来显著提升“坏处”带来的恐惧感,进而影响人们的『短视』决策。 比如,“加班熬夜”导致猝死的新闻不是屡见不鲜么? 那为何大家不警醒呢?那是因为这些“事件”离我们很远(空间距离)。 但,你大可将这类不幸的新闻标题收集一些打印出来放在显眼的地方啊(空间距离近)。 不信爱熬夜的朋友可以亲测下,保证效果显著。 是的,聪明如你应马上发现了,这个思路完全可以用于运营(营销策划)或者社会公益活动上。 比如,政府进行公益宣传,鼓励人们节约用水时,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话术: “国内有三分之二的城市正面临饮用水不足,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事实上这些公益广告更多的是投放在人口密集、不缺水的城市,人们看到会有感觉么? 人们可能会想:哪些城市缺水啊(空间距离远),我们这里不缺啊。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思考方式,想想当人们正在浪费水时,在空间距离近的范围内会受到哪些“惩罚”,这样一想,就不难得出如下创意: 公园里,一个不关水龙头就走的年轻人,被孩子的父母用来作为教育孩子的负面案例:“看,千万别学那个叔叔。” 仅为示例,请自行想象真实宣传图效果 类似的思维,无论是做任何一款产品的运营、策划、文案,当强调产品的长远价值用户无感时,都可以尝试重新设置心理参考点: 通过虚拟“空间距离”假象告诉用户:哪些“正”发生在你“身边”(空间距离近)的负面事件正是因为没有用该产品产生的。四、制造“社会(关系)距离”假象:打动人心莫过于谈论人们最珍爱之物李少加很清楚地记得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剧的一个场景: 影片中的男主角尝试说服一个司法警官协助逮捕一个政府高官,当他几经尝试无效时,突然想到这个警官非常想要修复与他女儿的关系,然后男主角说了句: 你协助我也许不会带来多少财富,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你将永远成为你女儿心中的英雄。 这个话术最终打动了对方。 那为何男主不说你将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而是要强调“女儿”心中的英雄呢? 恰恰是利用了“拉近社会距离”产生的心理强化效应。(“人们”是大众关系,其社会距离远小于“最疼爱的女儿”) 类似的道理,当我们运营“长期反馈”的产品(商品)时: 比如,健身运动类产品,在推广产品时,我们强调“能给用户本人带来哪些哪些效用,比如更美、更强壮、更健康”并不会起到多大效果。(时间距离削弱作用) 但是,如果我们尝试制造一些拉近“社会(关系)距离”假象: 比如,如果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是一些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未婚人士,可以重点考虑拉近“爱侣关系” 本图仅为粗糙示例 或者,如果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是一些拥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可以重点考虑拉近“亲子关系” 本图仅为粗糙示例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拉近“心理距离”的策略是非常灵活的。 运营(营销)同一类产品(或商品),通常都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策略: 例如运动类产品: 可以用拉近负面事件的“空间距离”产生的恐惧效应促使用户决策;又或者可以用拉近最亲近的人的看法的“社会关系距离”产生的效应促使用户决策;还可以采用制造“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话的“时间距离”来影响用户决策。每种策略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而最终选择哪种策略,还是应当回归你所运营产品的现状,观察你自身需要优先吸引哪类用户群体。 切忌盲从,切忌背书,切忌放弃思考。 五、总结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严重高估了自己的“理智程度”,事实上,在做绝大多数的决策时,我们所谓的理性大脑只是把感性大脑决定好的事情“理性化”罢了。 我们的原始人大脑尽管很好的胜任了几千万年的丛林生活形态,但对于钢筋水泥的现代生活却各种不适: 而其中对我们负面影响最大的特质之一则是“心理距离”导致的“短视错误决策”。 幸运的是,无论是我们个人想要纠正这种短视决策带来的愚昧; 还是作为运营、市场营销人员,想要尝试改变用户或消费者的这种“短视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人性来抵御人性”。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