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运营团队不行,是管理不行(3)
换句话说,在业余时间,哪怕你在发呆,但大脑潜意识的运算资源也会根据你的“实时体验”进行着各种匪夷所思的“空转”,反正空耗也是空耗,但如果我们内心有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潜意识则会有“倾向”的运作,这能极大提升“解决问题所需的独创灵感”的概率。 这给到我们运营管理(其他需创意岗位亦同)很大的启示:如果能够激发团队的自主创新意识,就能极大提升运营创新能力。 如何激发呢?至少要保障三个维度的条件,缺一不可: 主观前提条件,员工需要具备事业心对于部分职业素养很高的员工,其实是自带这个特点的。而一旦团队中有超过半数这类员工,氛围起来之后,感染到其他人并不难,所以对于“修己安人”的管理者,这个条件自动就满足了。 制度前提条件,将员工的有效创新纳入KPI体系人性是中性的,光是打鸡血画饼,就想凭着员工的主观意愿促成长期的创新无疑是空中楼阁,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那也只是海底捞月。有效创新不仅应当纳入KPI体系中,还应当赋予相当程度的权重。 唤醒有效创新意识的简单技巧,用提问的方式当主观意愿、制度基础均以具备,就剩一些具体的管理技巧来唤醒员工的创新意识了。 怎么做?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唤醒创新意识: 比如,以用户运营为例,探讨工作思路时,可以提问:“有没可能通过某种策略,在每次与个别用户沟通时,让用户向他的朋友推荐我们的产品?” 又比如,以内容运营为例,可以提问:“有没可能大幅度提升用户阅读内容后关注我们的欲望呢?” 好的提问永远都是触发我们大脑高效率运作的开关。 高效能运营管理第五步:全方位唤醒运营团队的潜力运营工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接触一线用户最为高频、也渗透最深的,这意味着两点: 运营人每次与用户接触都充当着产品形象代言人、品牌人格化身的角色;运营人能比其他岗位更快的嗅到市场风向的变动;前者意味着有潜在的提升“用户口碑、忠诚度、传播率”的空间; 后者意味着“风险或机会”的挖掘。 提升运营团队的对外感染力李少加前阵子选购跑鞋时,就临时选择了一款跟最初不同的品牌。原因是该品牌店员的销售,他自身就是个资深跑者,言语中很容易跟我产生共鸣——自带转化率。 可见,一旦运营团队具有足够感染力时,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书面字句都彰显无遗,这种感染力能带来一种“情感力”这是一种比纯粹的“功能差异优势”更具持久性的竞争壁垒,能深入影响用户的决策。 让运营团队具备必要的感染力,并非是“强制灌输观念”(比如要求员工每天至少花1个小时深度使用产品)能够培养的。更重要的是在招聘环节把好关,招聘本身就对产品(涉及业务)兴趣高度浓厚的运营人。 建立重大有效需求反馈机制绝大部分用户,尤其是新用户在体验产品出现问题时,都不会点击“意见反馈”,用户只懂得用脚投票——卸载走人。 反倒是运营人在各个渠道与用户接触的过程中可能会收到大量的“吐槽”,这些吐槽中有小部分对产品改进的价值非常大,毕竟用户在真实场景中通常比产品经理更明白自身的痛点。 为此,我们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有效需求反馈”机制,比如,公司应当为提交有效需求反馈,或至少让被采纳的需求的提交者进行某种奖励。 高效能运营管理第六步:管理者不该做什么最后,谈一谈,哪些事,千万别做: 不要画饼洗脑,以诚相见更重要;不要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来维护自身权威,这会适得其反;不要将下属的“观点差异”当做对你个人权威的“挑战”;理念、理想、素养虽重要,但不能脱离必要的落地制度;不要当众责备下属;对于突出贡献、用心、努力、取得进步的员工,不要吝啬一声夸赞;隔级领导不要越级夸赞隔级下属的业务能力;不要向下属传递你的个人负面情绪,自己消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学会信任是管理者的必修课,如果实在做不到信任,就用充分的沟通来填补…… 对于下属“难以理解”的行为不要像大学生谈恋爱一样去猜,一定要双向沟通沟通再沟通。 尾声李少加向来最鄙夷一类人: 明明对管理一无所知,却偏要拿着道听途说连自己都不理解的概念,诸如“结果导向”、“数据驱动”、“科学管理”来管制员工。 这类人本质上就是缺乏对知识的敬畏、缺乏对他人时间、知识、价值的尊重。 国人素来又热衷于追求新兴概念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也不管懂不懂,关键是能吹牛逼。 对于“管理”这个存活了几百年的“老家伙”却丝毫没有一丝敬畏。 社会一方面大批量生产“全面肤浅”的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传媒的影响力又日益增强,细思极恐。 管理说到底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三位一体的结合体,造诣深不可测。本文所谈的运营管理策略,不过九牛一毛。 最后,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如果你暂时得不到管理要领,那就记住最简单的一句管理原则,两个字: 尊重。 关于作者#李少加,微信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关于作者。《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