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老品牌”面临年轻化困境,营销上该如何寻求突破?
品牌老了。 如果你去采访身边的 90 后、 95 后、甚至 00 后,问一些传统品牌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熟知的很多品牌,在他们眼里——已经”老了“。 他们追的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他们说的很多话我们不懂,他们排队去买喜茶我们更是觉得莫名其妙。 我们不理解他们,他们也不理解我们。最可怕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品牌,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所打造的品牌,他们也不理解,一句话即将这些品牌打入“死牢”:我不喜欢! 诚然,当 90 后开始渐渐成为消费主流,传统品牌将被挑战,而一些新兴的品牌则强势崛起。 为什么“老品牌”会面临年轻化困境?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2016 年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到 2020 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半,达到 6.5 万亿美元的规模。未来 5 年消费市场将带来 2.3 万亿美元的增量。 而这个增量中的 65% 都将是由 80 后、90 后以及 00 后带来。 目前,15-35 岁年轻人在中国城镇(15- 70 岁)人口中占比为 40%,这一比例在 2020 年将达到 46%,而他们的消费占比将从现在的 45% 增至 53%。 也就是说,到 2020 年,中国的消费主体将是 80 后、 90 后和 00 后人群,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90 后和 00 后人群。 80 后、 90 后、 00 后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他们没有经历稀缺经济之苦,相反,随着财富的增长,他们有着比上一代更强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同时,因为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作为消费者,他们也更加成熟,对于品牌的要求更高。例如,对于品牌他们不再仅是质量上的诉求,而还包括设计、服务、健康等维度的诉求。 当然,如果仅是产品和服务上的诉求,其实也还好,至少品牌有方向可循。但相比 80 后, 90 后和 00 后人群更不一样,他们选择的标准不是“产品和服务做得好不好”,而是“我喜不喜欢”。 中国的消费者人群,真正的分水岭是 90 后。 这一代人和我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他们从小进入了互联网世界,而互联网也改变了这一代人。他们从小形成的认知判断,不再仅是父母长辈和学校的教育,而有可能是通过互联网传输过来的四面八方的信息。 所以,他们这一代人,每个人的认知判断都不一样,不再是父母和学校口中的统一化的经验。因为认知判断不一样,这导致了他们每个人对每样东西,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这种评判标准又很微妙,所以很多时候,选择都是用“我喜不喜欢”来评判。 因此,当“老品牌”们遭遇 90 后和 00 后人群,它们不仅要面临产品和服务上变革,还要在营销上寻求变革,要从原来的高高在上,变成和 90 后、 00 后一起“玩”,加入他们的圈子,了解他们的兴趣。 营销上,“老品牌”该如何寻求突破? 时代变了,消费者也变了,传统的营销思路也得改变。 90 后和 00 后之所以不理解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融入他们的圈子,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兴趣。同样,“老品牌”之所以不被 90 后、 00 后喜欢,是因为“老品牌”们离他们太远,不符合他们的文化和兴趣。 因此,在营销上,“老品牌”就应该接近 90 后、 00 后,和他们一起“做朋友”,告诉他们,“你懂他”。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1)定位:由需求定位向心智定位转变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大部分需求早已被挖掘。甚至一个需求,消费者有N个品牌产品可以用来满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已由抢占市场转变为争夺顾客,而争夺顾客的关键则是赢得心智之战。所以,企业的品牌定位也应该由需求定位向心智定位转变。 王老吉是典型的需求定位的成功品牌,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吸引了大批用户。不过,当时凉茶市场还待开发,这句广告语确实一语中的——直接击中消费者的需求点,自然成功。但是,如今的 90 后、 00 后还会选择王老吉吗?不会,他们选择的是喜茶,而且宁愿排队购买。而喜茶的成功,就是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红文化,瞄准年轻人的喜好调性,它做的就是心智定位。 当然,因为心智定位成功的还有江小白和卫龙辣条,江小白输出的不是酒而是故事,卫龙辣条输出的不是辣条而是解压。它们都抓住了年轻人当下某一方面的心智诉求,从而引发其共鸣,最终让其“喜欢”,选择购买。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