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如何圈粉90后?成功的品牌都在用这5个策略
文章来源:乌玛小曼,ID:wumaxiaoman 从下面几个事件中 ,你能读出什么?
这些品牌、机构或大刀阔斧、大胆尝鲜,或脑洞清奇,但背后的目的都是一个: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而“年轻人 ”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度广阔的词汇,“ 90 后”、“ 95 后”、“千禧一代”、“Z世代”都是它的近义词。这是一个浑身上下被贴满标签的人群,同时也是一个厌恶和抵触标签的人群。他们充满矛盾、不按常理出牌,常常令品牌感到困惑,想要讨好却摸不着门路。 另一方面,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中国消费市场在 5 年内将有2.3 万亿美元的增量,而其中 65% 都将由 80 后、90 后及 00 后带来。类似的数据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拉拢的人群。 企图将年轻人标签化是一种看上去有些偷懒的行为,但从营销角度对这一消费群体进行洞察是有必要的,这是获取消费能力强、消费心态开放的优质增量用户的前提。年轻人的痛点、痒点、反感点都分布在哪里?怎样做营销才能圈住年轻人的心?这 5 个洞察也许能帮助你理清思路。 一:后喻时代, 90 后成话语体系领导者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90 后、 95 后与互联网相伴而生,他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熟练、高效,加之对新鲜信息的开放心态,让他们成为流行话语体系的发明者和发酵者。 嘴炮Max、胖次、尬舞、空耳、黑人问号脸……一系列由 90 后、 95 后创造的词汇不同程度地火着。在“后喻时代”的背景下,“我开心就好”的 90 后 95 后们放飞自我创造着生词,而有些心虚的 70 后、 80 后们则表现出追捧的姿态,成为学习者和推波助澜者。 这一现象给营销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作为话语体系年轻人群越来越难“被引导”和“被取悦”了。他们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甚至是制造新鲜、有趣的概念、现象或者事物,这让大量平庸的商品和营销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得到“不感兴趣”的评价。 策略:和年轻人一起放飞自我,或比他们更放飞自我为了吸引“后喻时代”这些懂得太多的年轻人,品牌们要么去迎合,要么就得脑洞比他们还要大,创意能做到让年轻人一脸蒙圈、深表跪服。 日本“国民冰棍”BLACK的形象代言人,就是一个线条简陋到丑陋的小人儿,他擅长跳又丧又尬的舞蹈,唱着“这个广告要能增加销量,那就见鬼了呀”的广告歌,甚至表演又污又蠢的“脱内裤”舞,以满身槽点和黑色幽默备受年轻人追捧。 二:标准“精享族”,喜欢为“小确幸”买单90 后不喜欢上纲上线,不喜欢严肃、平庸和脸谱化,他们甚至不仅只“看脸”,比起前辈们,他们是更理智和精明的消费者,也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尝鲜者和“精享族”。 “精享族”概念由Google于 2016 年首次提出,它是指崇尚“精明消费,享受生活”价值观的人群,这一人群上网时间长,愿意为挑选高品质的商品付出较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他们会为了弄懂洁面乳的功效而去辨别皂基和氨基酸;会为挑对家具去学习卯榫结构;会为了买一只扫地机器人把市面上所有品牌的评价全部浏览一遍…… 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年轻人们不再从货架上随便捡起一个品牌或一件商品,他们也不愿意听到诸如“让生活更有品质”这类空洞的口号,他们更喜欢实用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喜欢那些能带来“小确幸”的产品和营销。 策略:情怀牌要省着打,消灭“小确丧”才是王道情怀或许也能打动“精享族”,却未必能让他们松开捂住钱袋子的手。形而上的情怀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上落地,才能让 90 后感觉到诚意。能够帮助 90 后解决“小确丧”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获得 “精享族”认同的正确姿势。 相比于把价格昂贵与否、出身名贵与否作为衡量商品和服务品质感的前辈, 90 后更关注那些看似琐碎、不解决也不会有大碍的问题,这恰恰是能给他们带来“小确幸”的地方,也是他们对生活品质感高低的衡量指标。 类似WiFi太卡刷不开网页、忘带钥匙被锁家门外、起夜开灯被光线刺痛眼球……这类不解决不会死人但会令人抓狂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产生“我也遇到这种情况”的心情。 比如 360 智能家近期推出的 360 安全夜灯、智能门锁等产品,就是抓住了类似“晚上起夜开灯刺眼”、“推拉式门把手”、“卫生间信号太差,上厕所玩手机刷不开网页”这种“小确丧”的问题,制作了解决年轻人生活痒点的智能家居产品。这种从年轻人恐惧、厌烦等小情绪出发的营销策略,不仅仅说清楚了产品的具体功能,也从情感的角度充分宠溺了容易为小事焦虑的 90 后们。 三:心智低龄化是表象,“中年危机前置”是真相在电影《猜火车》里 ,青年人马克觉得中年人的生活千篇一律,充斥着矫揉造作,并对此充满不屑和厌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