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腾讯“同城德比”,数据时代的战争与未来
数据,成了时下炙手可热的东西。想当年,有‘洛阳纸贵’的景象;看今朝,数据已成为江湖大佬必争之物,堪比‘洛阳纸’。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刘兴亮 01 深圳德比 足球比赛中有个术语,叫做‘同城德比’,说的是同一座城市的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比如在英格兰曼彻斯特,有曼联和曼城;在西班牙的马德里,有皇家马德里和马德里竞技;在意大利的米兰,有AC米兰和国际米兰。 每到同城德比,场面都比较火爆,球场上座率都非常的高。 在深圳,被誉为最了不起的两家公司——华为和腾讯,也玩起了‘同城德比’,而且动静很大,竟惊动了工信部。 是什么,让两家牛逼哄哄的公司产生这么大的争端? 答案是数据。 掀起江湖风浪的不是产品,不是市场,也不是口水战,而是数据。 联想到前不久发生的顺丰菜鸟之争、京东天天之争,剧情原来都是神一般的相似,所有的剧情不过是为了同一样东西——数据。 数据,成了时下炙手可热的东西。想当年,有‘洛阳纸贵’的景象;看今朝,数据已成为江湖大佬必争之物,堪比‘洛阳纸’。 02 数据战争 过去的一百多年,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货币是其中之一。掌握了强势的货币,在国际上就有强大的话语权,比如美国。君不见,美联储的风吹草动,都会世界经济闻风而动。美联储说要量化宽松,世界立即露出笑脸;美联储说要退出量化宽松,世界立即阴云密布。 如今的数据,还真有点货币的影子。不然,同处一城的两家巨头也不致于为了争夺数据而撕破脸皮,公开叫板了。 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大数据和云计算一起,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绝对不是仅仅靠一堆算法和一堆服务器就能搞起来,没有数据,人工智能就没有输入,自然也就不会有输出。 可以说,缺少了数据的人工智能只能是一个躯壳,不可能有灵魂,所有的算法,都只能停留在算法阶段,无法变为现实。况且,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样本。 因此,各大公司都不惜代价来获取数据。华为和腾讯之争,正是因此而起,顺丰菜鸟,京东天天亦是如此。 数据,正成为兵家必争之物,如同互联网江湖的流量、用户。尤其是用户数据。 如今,在用户数据的争夺上,各家有各自的地盘。比如腾讯的社交数据,阿里的消费数据,百度的搜索数据,京东的电商数据,各大快递公司的物流数据…… 各家一方面为自己的数据设立‘围墙’,防止他人来抢数据;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的从别人那里获取数据,充实自己数据的维度。 在华为腾讯的剧情里,腾讯拥有10亿级用户的社交数据,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帝国’,而华为作为终端生产厂家,虽然拥有用户的手机使用方面的数据,但是对于在用户在应用方面的比如社交,电商,搜索的数据,都是欠缺的。而这种欠缺,将阻碍华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步伐。 所以,华为对于社交,电商,搜索,生活消费领域的数据的喜爱程度,可谓‘如饥似渴’。 对于华为手机和腾讯之间的关系,有人这样形容:华为就像是一栋写字楼和物业,腾讯就像是写字楼里的一家公司,公司里的人进出大楼,穿什么衣服拎什么包包,物业难道会不知道吗? 这不,‘物业’行动了。华为旗下的荣耀Magic智能手机的一个新功能,可以通过收集用户活动信息,来提供人工智能服务,例如,基于用户的微信内容推荐餐厅。而信息的来源包括微信、支付宝等多个热门应用。 显而易见,华为动了腾讯的‘奶酪’,所以,腾讯向监管部门投诉了华为。 我用脚趾头预测下,未来这样关于数据的战争,一定会频繁爆发。我计划写本书,书名就叫做《数据战争》。 03 谁的数据 腾讯说:华为不仅在获取腾讯的数据,还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腾讯还说:腾讯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信息,并与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以及监管机构等、共同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而华为是这么回应的:荣耀Magic获取的数据都经过了用户授权,只有用户通过设置以后公司才能收集到数据。而且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属于用户,而不是腾讯或者荣耀Magic。 仔细分析两家的言论,有一个巨大的疑问:数据到底属于谁? 腾讯一方显然认为数据属于腾讯,认为华为‘获取’腾讯的数据。 这有点像搜索引擎爬虫技术所遵循的Robots行业协议,目录中写明不允许搜索引擎抓取的,即便技术能够实现,即便网页上的权利主体——淘宝网的网店店主同意,如果淘宝平台不同意,百度同样不能抓取这些淘宝店的商品信息。 没错,这就是曾经引发巨大争议的‘淘宝屏蔽百度’事件,那是遥远的2008年,但后来证明,淘宝的‘霸道’行为为自己赢得了生存机遇,否则无论如何也构建不了海量店家和海量用户的网购闭环。 而华为一方认为数据既不应该属于腾讯,也不属于荣耀手机,而属于‘用户’。 看起来,两方说的都有道理。 微信社交数据,都存在腾讯的机房里。如果说这些数据不属于腾讯,似乎也说不过去。同理,淘宝的电商数据,属于不属于阿里?百度的搜索数据,属于不属于百度? 但是华为说,数据属于用户。这个,作为一个手机用户,我也拍掌叫好。我的聊天记录,我在朋友圈发的分享,点赞,评论,如果说不属于我,我觉得是否有必要拼命。 毫无疑问,大家都承认,数据是用户的数据。 大家都这么深明大义的话那还争什么争?! 一个被厂商们套路的问题是,所谓的用户授权。 简要地说,第一,用户并非专业人士。第二,我们的互联网产品有时候足够流氓。从当年到现在,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某些软件就到你的电脑和手机上了。 第三,我们在注册每一个网站、每一个APP的时候,这些网站和APP都有个格式文本,有长长的协议,通常都有四五页的样子,你注册的时候,你授权的时候,看过这些吗?反正我是没看过,每次都是直接拉到底部,点击‘确认’。 而他们所谓的获取授权,是一条长长的套路,多数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授权了。 厂商们,你敢承认吗?你敢不承认吗?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