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从回温到加速 中挪关系落子何处
(记者 陆文 曾佳)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以内、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2018年人均GDP高达8.18万美元排名全球第四,境内山峦起伏、盛产海洋渔产,这大概是拥有约 530万人口的挪威,留给世人的主要印象。 挪威和中国自1954年10月5日建交,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西方国家之一。自2016年底中挪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挪威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Erna Solberg)、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宋雅伉俪分别在2017年、2018年相继访华。两国之间的各领域合作回温显著。 经历2010-2016年六年缓行的中挪关系“解冻”,三年后重启谈判的中挪自由贸易协定进展如何?依赖石油能源“发家”的挪威,何以甘当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旗手?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挪合作的抓手何在?此外,以“近北极国家”自我定位的中国,又怎么与“北极八国”之一的挪威在极地问题上对话?近日,今年5月上任的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思娜(Signe Brudeset)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对两国关系从回温到加速过程中的热点话题一一做出回应。 自贸协定谈判是优先任务 2019年是中挪建交65周年。今年10月,挪威政府的贸工、渔业海产和农业等三位部长访华,将现阶段中挪经贸合作的重点,落子在与海洋相关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合作上。 白思娜说,“我任内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中挪之间的经贸关系——包括中挪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而三位挪方部长的访华表明,现阶段挪中关系聚焦双边经贸;并将从挪威的传统强项渔业海产业和海事工业——如海运、海上油气入手,且探索进一步扩展到农业的可能性。 渔业是挪威的关键产业之一,海产品则是挪威仅次于油气以外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在2010年中挪关系发生波折之前,中国进口的三文鱼有92%来自挪威。但其后的政治震荡,使中国限缩了挪威三文鱼的进口,直到三年前两国关系正常化才逐渐恢复停滞多年的中挪三文鱼贸易。此后,在2017至2018年间,挪威对华三文鱼出口出现了五到六倍的迅猛回弹。 挪威海产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挪威海产对华出口显着提升,2019上半年总额同比增长34%,达23.75亿挪威克朗(约19.24亿人民币),出口总量增长3.5%,达7.4万吨。就出口量而言,中国目前为挪威海产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其中出口量前三的海产是三文鱼、北极鳕鱼和青花鱼。 不过即使如此,挪威海产品在中国市场中仍面临强劲竞争。目前,挪威和智利两国共占有全球养殖三文鱼产量280万吨中的80%。不过,由于智利与中国签有自贸协定,因此智利三文鱼输华享有零关税的待遇,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约达三成;而挪威三文鱼输华则需缴纳10%的关税,冰鲜三文鱼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36%。 据白思娜介绍,挪威渔业非常注重科学管理,以达到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挪威政府基于严谨的调研数据和质量监控对行业进行监管,包括采取牌照管理,渔民必须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内进行养殖和捕捞活动,以保证海洋环境的生态循环。这也与中国越来越重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谋而合。 在海洋治理合作上,挪威海洋研究所(IMR)已与位于青岛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启动长期科研合作,“面对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我们都希望确保可持续的食品生产。” 白思娜也提出,挪威希望在与中国进行海产品合作的同时,同步开展农产品的合作,尤其希望在猪肉和奶制品上获得更多中国市场准入。 她说:“我们希望跟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将更多海产品和其他挪威产品带到中国市场。”此次挪威农业部长访华期间,在第二届进博会上展示了挪威农产品。 挪威是中国主要的化肥、海产品、石油进口来源国之一;中国则主要向挪威出口船只、服装纺织品、电子机械产品等等。中挪FTA的可行性研究早在2007年就开始,并于2008年举行第一轮谈判。但谈判从2010年中断后,直至2017年8月才再度启动。 白思娜称,挪威目前将中挪FTA谈判放在优先级,已进行几轮建设性谈判,但仍有一些方面“明显还需要双方努力达成共识”。她解释道:“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达成一个全面的、符合时代要求、甚至是对未来具有预见性的协定。” 挪威贸易、工业和渔业部长伊萨克森(Torbjorn Roe Isaksen)在2018年10月访华期间乐观表示希望中挪自贸协定谈判在2020年完成。最近一次的第16轮谈判则已于9月在武汉展开,双方磋商的领域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等传统范畴,也包括环境和法律、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 呼吁保护北极现状 地处欧洲大陆最西北端的挪威,与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瑞典、美国和俄罗斯等其他七个在北极圈内拥有领土的国家并称为“北极八国”。 全球变暖带来的冰雪消融,使曾被视为“处女地”的北极,变成航运、矿产开发等活动日益增加的地区。与此同时,资源开发利用也对北极的原生生态、传统文化投下了未知影响。 随着剧烈气候变化替人类活动在极地区域的增加开辟了新的前景,北极国家迅速做出反应,并商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以加强在特定领域——包括研究、急难搜救、海洋石油污染的防制和应对等领域的合作。 如今,中国与挪威等传统极地八国之间在极地议题上的互动日益增加。当前,科考科研、航道开发、能源基建等项目,是中国在北极事务的主要兴趣所在。 2013年,中远集团的“永盛”轮完成了北极东北航道的中国商船首航。2017年,“雪龙”号科考船成功试水中国船舶的西北航道首航,经过东北航道的中国商船也增至6艘。 在中挪两国的北极合作上,白思娜提及了双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项目。她强调,挪威欢迎此类的极地科研合作,也欢迎中国及其他国家在“现有的极地机制框架内”展现对参与极地事务的兴趣。 不过,白思娜也表示:“任何一个国家对北极地区能够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这里保持它现在的样子,对于欧洲国家、中国及其他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白思娜说,全球变暖对极地生态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但两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并非仅因极圈内的活动而引起,而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人类活动所致。 白思娜强调,“对于挪威来说,北极并不是一个偏僻而荒凉的地方”,“我们人口的百分之十生活在北极圈以北,我们一些最具创新性的工业区也在那里。挪威人在海边生活了几个世纪。我们将继续根据最佳的科学和最高的环境标准,利用海洋资源来确保北极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对于中俄联合在北极圈内开展的天然气开发活动,白思娜说,她不评论任何具体的单项项目;但挪方认为,在极地区域内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应当遵循“最高程度的(环境保护)准则”,“正如你们所知的,极地是一个特别脆弱(delicate)的区域。任何人都必须非常关注污染泄漏等风险”。当被问及挪威是否考虑加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组成部分的“冰上丝绸之路”时,白思娜说:“挪威和中国拥有良好的双边关系。我们认为,目前的框架对于双方来说,都已足够好”。 绿色可持续成未来关键词 如果说中挪两国在渔农业经贸合作的深化程度,更多将取决于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最终成果;那么,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上,中挪则已先驰得点,在各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虽坐拥丰富油气资源,但在进步意识高涨的挪威,由传统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早已成为社会共识。挪威政府在《2008-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中,为自己立下了“减排军令状”: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较1990年水平降低30%,力争至2030年成为“碳中和”国家。其中部分城市——如首都奥斯陆,更矢志要在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9年的排放量降低95%。 挪威各级政府也围绕减排目标,定下日趋严格的环境法规和行业标准;同时投入大量公共资金,以政府资助、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与研究单位往有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产业升级。挪威的愿景是:当该国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可凭借油气资源累积的资金为后盾,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研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时,又能成为挪威在全球下一个发展阶段的独特竞争力。 白思娜介绍,目前中挪之间有关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具体交流频繁。中国目前仍处于高速的城镇化过程中;若能将挪威的建筑营造理念和技术用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将有助中国节能减排。 白思娜还指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电动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挪威则是平均每人拥有电动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两者在这一领域合作潜力可观。在挪威政府的“减排军令状”中,还有一个目标是到2025年要实现“市场上仅销售电动车”的局面。 而在引导人民改变生活方式上,挪威的政策也可谓大开大阖,步履紧凑。在奥斯陆,若驾驶电动车出行,车主所支付的过路费能比开汽油车大幅减少;在某些道路上,电动车更有优先路权。在市中心附近地段,还设有只对电动车开放的停车场。 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在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挪威已不只是一种口号。在挪威,该国丰富的油气资源主要用于出口,在国内主要能耗则是水电。根据2015年的数据,挪威水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95.8%。同年,挪威原油和天然气的总出口价值约为45亿挪威克朗,占挪威全年总出口量的40%。在以国内市场为触媒的催化效应下,挪威传统能源企业也积极向离岸海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转型。 2018年10月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访华期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签署了在油气勘探、可再加工品和碳捕集技术上进行合作的初步协议。 Equinor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离岸石油天然气公司,目前致力于向再生能源公司转型。该公司预计在2030年时,将公司可再生能源的资本增加到15%——20%。2019年9月,Equinor与国家电力投资公司(SPIC)下属的中电国际(CPIH)签下“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决定共同开发中国和欧洲的离岸海上风电。其也成为继法国电力集团(EDF)之后,第二个在中国投资离岸海上风电项目的国际能源巨头。 根据CPIH和Equinor的一份共同声明,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之一,尤其是在光伏(太阳能)和风能领域。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白思娜表示,挪威社会对经济转型,尤其是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具有很高共识。 当被问及为何挪威社会能够在能源转型、技术转型等问题上迅速凝聚共识,并将这些共识迅速化作跨度颇大的具体政策时,白思娜解释道,“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满扁平的结构,而且又是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结构”。她形容道,在挪威的各个企业里,经营管理层和职工层面的沟通讨论非常频繁,“大家对于新产品、新发展思路的讨论贡献都很活跃”,这也是挪威社会的一个长久传统。推而及之,在政府、企业团体和劳工组织之间的对话也是,这使得社会共识的凝聚,和把对新技术趋势的预测融入到政策中变得更有效率。 白思娜还举例道,像Equinor这类大型传统能源公司在调整战略、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也能将之前其在离岸开采石油的技术和经验,运用于新型能源的研发生产上,因此发展迅速。至于为什么挪威企业对中国的合作出招频频?白思娜留下了一个明快的回答,“任何有雄心的公司都会对中国市场感兴趣。” (编辑:ASP站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