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跌跌不休,价格亲民的智能手环为什么没人要了
发布时间:2022-06-07 12:38 所属栏目:45 来源:互联网
导读:不久前,我们三易生活曾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如今智能手表行业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当时我们曾指出,随着消费者对于智能手表的需求从新奇好看的装饰品转向腕上健康监测设备,也直接促使了智能手表在造型上逐渐与传统腕表脱钩,并且有了更为明确的自我风格。 不过,
不久前,我们三易生活曾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如今智能手表行业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当时我们曾指出,随着消费者对于智能手表的需求从“新奇好看的装饰品”转向“腕上健康监测设备”,也直接促使了智能手表在造型上逐渐与“传统腕表”脱钩,并且有了更为明确的自我风格。 不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如今的改变,还远不只是智能手表的造型风格开始“转向”这么简单。因为根据日前公布的多份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表被越来越多消费所接受和重视,曾经占据腕上可穿戴设备市场大半份额的“智能手环”类产品,如今已出现了显著的衰退迹象。 价格亲民的智能手环,现在却没人要了? 近日,Canalys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全球腕上智能可穿戴设备报告。其中显示,该季度全球共出货了4170万只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其中智能手表3200万只、占总出货量的比例高达76.7%,而智能手环则只有970万只,甚至不到同期智能手表出货量的1/3。 回顾历史数据就会发现,智能手环的市场衰退其实并非近段时间才出现。早在2020年第四季度前,全球智能手环的出货量还是超过智能手表的,但在此之后手环就明显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不仅出货量占比被智能手表超过,销售情况也一直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至今已连续六个季度(也就是一年半)销量持续下跌。 相比之下,同期的智能手表销量则有高有低,甚至在如今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市场环境下,今年第一季度的智能手表出货量还有着高达15%的同比增长。 这是什么概念呢?众所周知,自诞生以来“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就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差异。具体来说,目前市面上的各大品牌智能手环基本定价都在300元以下,相比之下,主流的“全智能手表”价位则多半集中在1500元、甚至2000元以上价位段。 也就是说,智能手表的价格从整体上来说是要远高于智能手环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各厂商的产品规划中,智能手表本应是“相对小众”的高端产品,智能手环才应该是“薄利多销”、更偏大众消费者的走量产品。然而如今实际的销售数据却说明,消费者现在反而更偏好高价的智能手表,价格相对便宜的智能手环却没什么人要了。 用户需求的转变,让智能手环的短板暴露无遗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提到前文中说到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需求的改变了。 正如我们此前讲到的那样,五、六年前当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刚刚兴起时,它们的功能还不那么完善。当时消费者购买此类设备主要就是“图个新奇”,要么将其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通知设备、起到防止漏接电话的作用,要么是简单地用它计个步、监测一下睡眠,或是作为腕上的NFC便捷支付用途。 在这样的用户需求下,价格便宜、续航能力也更强的智能手环,自然就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而这类产品当时的销量数据,也的确是大幅“碾压”智能手表的。 但随着消费者对于腕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向复杂的“健康监测”、“运动追踪”转变,智能手环算力低、屏幕小、传感器配置简陋的缺点,也就随之被放大了。 相比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健康监测功能无论在丰富程度、还是使用体验上,往往都有着一定的差距。比如它们无法自动识别很多常见的运动类型,需要用户运动前手动开启和选择相应的监测模式;比如监测结果相比高端的全智能手表来说,往往“准头”要差了许多,能提供给用户的数据量也更为贫乏。 除此之外,较小的机身和更低的成本,也意味着智能手环没法容纳一些较为高级的传感器,很难实现诸如心电、血压、身体成分(体脂率、水分、肌肉量)测定等,目前一些智能手表上广受欢迎的健康监测功能。 当然,即便是在相关体验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功能强大的全智能手表与大多数智能手环间,依然有着高达1500-2000元左右的价差。仅以“消费者更重视自身健康”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完全解释智能手环的没落的。 轻智能手表的流行,进一步“挤压”了手环销量 而这也引出了智能手环从某种意义上的“真正对手”,即轻智能手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轻智能手表”的异军突起,让消费者普遍告别了智能手环、加入到智能手表的阵营中来。 何谓“轻智能手表”?简单来说,这是一类具备智能手表外观,具备智能手表近似的、更为丰富的传感器硬件,但配备算力较低的主控、使用功能封闭的系统,以及不可安装第三方软件的“类智能手表设备”。 与传统的、全智能手表相比,“轻智能手表”从处理器、操作系统方面来说,其实是更接近智能手环的。它们的算力水平比全智能手表差很多、系统也更简洁,同样无法让用户自由安装应用,功能往往出厂就被固化。但也正因如此,这类设备有时候也被一些用户讥讽为“表型大手环”。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采用了更低功耗的处理器与封闭系统,“轻智能手表”往往拥有显著的续航优势,充一次电往往就能轻松使用一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可这反而是全智能手表做不到的。 而且由于“轻智能手表”的尺寸与智能手表无异,这就意味着它们也会配备大尺寸屏幕、能塞下数量众多、比手环丰富得多的监测传感器。再加上本身的硬件成本相对较低,就使得“轻智能手表”可以巧妙地定位于手环与全智能手表中间的市场区间,体现在价格上,也就是差不多从700元到1500元的这个价位段。 无论对消费者还是行业来说,手环的退场都不是件坏事 这样一来,事情就很明显了。对于既想要更为丰富的健康监测功能、不满足于手环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再需要多掏一两千元去换“全智能手表”,而只用加数百元、就能买到一款体验比手环好得多,同时续航还不比手环差的“轻智能手表”。尽管这类设备的功能还是相对有限、使用起来也不如真正的全智能手表那般流畅,但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轻智能手表”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大多数需求,也不会带来太多的经济负担。 而站在行业角度来说,无论是以“轻智能手表”作为主打产品的厂商,还是专注“全智能手表”的品牌,实际上也都乐见其成。毕竟“轻智能手表”的火爆,实际上起到了引导更多消费者告别“智能手环”、购买“智能手表”的作用。这种“消费升级”的本身就会培养消费者的习惯,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未来更有可能会进一步成为“全智能手表”的购买者。 同时,智能手环市场的萎缩、相对高价的智能手表卖地越来越好这个的事实,也会进一步刺激整个行业在可穿戴设备上投入更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从而有更大的余裕将产品越做越好。而这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显然都会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 (编辑:ASP站长网) |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