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这笔帐 这家创业公司比巨头们算的清(3)
我们会在不同的公司身上吸取其打法和优势。我们从7-11学习对C端需求的理解,从Costco学习后台上游的供应链管理,从京东学习物流战略的思考。我们是从不同的零售商身上学到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不断的去融汇,然后形成了新的物种和新的商业。 亿邦动力网:不管是京东还是其他的电商平台,在生鲜这个领域,也是边做边摸索,其采用的思路和模式不完全相同。比如说京东去年围绕商超、便利店做O2O业务,采用众包的方式处理物流,他们也可以用1小时、2小时把商品送到。从这个思路看,他们的效率、体系,和你们自建物流、前置仓,哪种更先进? 徐正:总体来看,如果用户的需求是又快又好,无外乎两种方式: 一、自建供应链连接用户。 二、借助传统线下零售商的供应链去连接用户。 我们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回归到商业本质,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借助传统线下供应链连接用户,其效率会多出来一节,不太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要素。 亿邦动力网:刚才你提到7-11,如果7-11也做生鲜,你觉得它应该怎样做比较好? 徐正:如果7-11要做生鲜的话,起码要用投资的方式在组织边缘再造一个企业,因为生鲜的供应链和7-11的供应链完全不一样。7-11对于鲜品的管理能力、对生鲜的运营能力和生鲜电商相差甚远。如关东煮,每天下午4-5点,去任何一家7-11店,按照关东煮的20多个品种一样点一份,缺货率超过50%是很正常的。 亿邦动力网:如果它加上一个互联网的翅膀呢? 徐正:加上互联网工具和翅膀也不能解决整个生鲜供应链能力的不足。如果只是网上下单、线下配送,则7-11的品类过于单一。此外,受制于物理空间,其客单价只有30多元,再附上送货上门的成本,其整个账算不过来。 垂直能做到10倍体量 何必还要横着走 亿邦动力网:若前置仓或者整个物流体系越来越好,则单一服务生鲜这个品类,会不会有点浪费? 徐正: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紧贴用户消费升级的诉求,最大化的占有生鲜购买的场景。而从长期来看,每日优鲜会有两个方向: 第一,水平走,横向探寻更多品类。 第二,垂直走,变成一个深度垂直的公司,在上游走得更深,最后成为生鲜的品牌分发平台,甚至是孵化器。 横着走我们能走,因为生鲜是实物购物中最高频的,按照高频打低频的理论,我们能够更快的往下切,而其他品类上下游的供应链、电商化的改造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 垂直做意味着,把生鲜电商作为农业流通环节的一次互联网升级以后,可以在中间环节,甚至上游的供给侧环节,用互联网进行产业的持续再造和升级,想象空间似乎更大。 横向走对于每日优鲜来讲,可能会变成一件1+1的事情,垂直走则可能是10倍的事情。所以,从每日优鲜发展的方向上来讲,更多是做深度垂直的探索。 亿邦动力网:走垂直路线是不是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市场上已经不缺少做全品类的大平台,有很多大平台在前面挡着,或者用户可能优先选择大平台? 徐正:事物的发展可能是横轴、纵轴交错的,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综合品类电商平台迅速增加,但从用户体验上来讲,会需要更多垂直电商,提供更好的方案。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垂直电商被综合平台电商吞并或剿灭。而之后会涌现出一批新的垂直电商,用完全不同于传统平台的作业方式,在这个垂直领域给用户创造不同的价值和体验。 亿邦动力网:如果一定要你说出一个让用户不去淘宝、不去京东、不去这些大平台买东西的理由,你有什么样的底气? 徐正:买菜几乎每一天都要进行,而且频次非常高,虽其本身无乐趣可言,但又必须要做。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最大价值,从售前、售中、售后来看我们帮助用户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完成购买流程,获得了最好的食品,这是综合平台做不到的。 亿邦动力网:为什么做不到? 徐正:第一,我们缩短了用户的消费决策时间。试想一下,一天家里买菜要10个SKU,在综合平台买一个SKU要看30个PV,买10个SKU看300个PV,一上午就没了。 第二,买的这10个SKU不可能分成10个包裹收10次。我们因为自营,供应链已经整合成一体,用户一个包裹可以收到10样东西。 亿邦动力网:越向后发展,越难以避免和这些大平台的磕磕碰碰,因为他们也要做全品类,布局生鲜领域。怎样能够冲破这些大平台的包围圈,怎样能够在新的时代里代表你自己? 徐正:回到每日优鲜的定位和策略,我们整体的业务战略就是差异化战略。从我们自身的战略定位上取了零售“多快好省”中的“快”和“好”,这种定位决定了我们在广阔的市场当中的位置。 从阿里和京东的定位上来讲,不太可能放弃历史上形成的“多”、“省”的积累,进行组织再造,再建立一个又快又好的阿里或者京东,至少在生鲜领域看不到这样的可能性。 亿邦动力网:若给阿里、京东提供一个围剿每日优鲜的策略,你觉得会是什么? 徐正:每一个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就好像整个宇宙有很多星球一样。有的公司是项目型的公司,做具体的事情,就像流星;有的公司可能是一颗卫星,围着行星转了一辈子;有的公司是行星,有的公司是恒星。 以京东、阿里现在的规模和体量,要明确自己的志向是要做一颗恒星,即让行星都在这个生态中,百花齐放。所以,我不认为举公司之力和每日优鲜做竞争是恒星的选择,也许他们会做这样的决定,但我们做最好的行星就行。 所以,首先我认为他们不会这么做;其次,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少了一颗恒星,我们多了一个机会。 亿邦动力网:如果有一天大平台向你们伸出橄榄枝:“欢迎来入驻,欢迎进入到我的生态里。”或者邀请你来站队,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徐正: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是生态体系建设的过程,巨头们开始学会从一个行星变成恒星,从思维到行为习惯做出改变。创业公司意味着有更大的空间,这样的合作机会就会变的更加开放和多元。很难想象,未来100亿美金市值以上的公司没有得到这些巨头的某种层面的支持。 (编辑:ASP站长网) |